他在人民調解崗位上,用誠心、耐心、愛心“調”出一片人間真情,他扎根基層12年,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經常走訪群眾了解情況,排查調解糾紛,不斷總結經驗,認真分析研究問題,不管哪里有糾紛,不管何時發(fā)生糾紛,他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盡心盡職地及時化解,為身邊的群眾排憂解難,用人民調解搭建了連心橋。他自2010年從事調解工作以來,曾多次榮獲麻家集鎮(zhèn)“優(yōu)秀工作先進個人”“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2020年被定西市渭源縣司法局評為“優(yōu)秀調解員”,他就是定西市渭源縣麻家集鎮(zhèn)袁家河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白應凱。
善抓癥結巧入手 精準調處破難題
人民調解是一項基礎性的群眾工作,為了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矛盾調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白應凱不斷探索總結創(chuàng)新,并且建立了“一村三會”制度。“一村”就是袁家河村委會,由村委會牽頭,解決群體性矛盾糾紛,“三會”就是在袁家河村委會的組織下召集相關人員參加的聽證會、協(xié)調會、評議會。并在日常矛盾糾紛調解中探索了“望聞問切”四診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法。“望”(察顏觀色)、“聞”(耐心傾聽)、“問”(調查了解)、“切”(找準根源)。白應凱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平息了一場又一場糾紛,一次次將糾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平安為己任的責任和擔當。
維護穩(wěn)定為己任 守望清貧不言悔
一名老人來到調委會訴說他的“家庭遭遇”,并聲稱他要和兒子 “斷絕關系”,請求調委會做個見證。老人姓姬,56歲了,和兒子兒媳居住。老人提出要外出旅游,向兒子汪某要2萬元零花錢,遭到兒子的拒絕,兩人由此爭吵不斷……聽完老人的訴說,白應凱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調委會工作人員一同趕到老人家中調查了解糾紛起因。了解緣由后,白應凱和其他調解員進行了再次商議,采取了“背靠背”分開調解的方式。
雖然雙方當事人在白應凱四個多小時的耐心疏導下心平氣和了,但雙方意見分歧很大,無法達成一致的滿意結果,調解一時陷入被動局面。他們又調整了調解方案,決定把其他子女請到一起勸說,希望他們做浪某的思想工作。這一招果然奏效,浪某和老人按時來到調委會接受調解。白應凱融合情、理、法進行調解,以兒女對老人應盡的孝心為突破口進行勸說,浪某意識到自己平時照顧母親不周,使母親沒有安全感,浪某夫婦倆表示今后要好好贍養(yǎng)母親。鑒于此,白應凱建議老人今后幫助兒子、兒媳照看孩子,讓兒子、兒媳放心的在外面打工掙錢,浪某夫婦要多關心老人,有閑暇時間多陪伴老人。浪某和其母親都滿口答應,并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下簽訂了調解協(xié)議。
一場場看似簡單的調解背后卻是白應凱無數(shù)次電話溝通和上門走訪的結果,數(shù)不清的日日夜夜,他在調解現(xiàn)場忙碌,往返奔波,與當事人反復進行溝通,確定不同的調解方案。他用自己的耐心和真誠滋潤百姓心田,讓人民群眾在矛盾糾紛化解的過程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
“嘆息青青長不改,歲寒霜雪貞松枝”。雖然在調解的道路上白應凱嘗盡了酸辛和苦辣,但他對工作的熱愛和堅持卻從未放棄。12年來憑著一顆為群眾著想的愛心、秉公辦事的公心,筑牢了轄區(qū)和諧平安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