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秦州區(qū)司法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市、區(qū)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文件精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多措并舉做好農民工法律服務工作,為農民工提供優(yōu)質法律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從而不斷增強農民工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唱響多元普法“主旋律”
宣傳“零死角”
一是精心打造普法宣傳陣地,拓展普法渠道,實施“互聯(lián)網+法治宣傳教育”行動,加強新媒體普法隊伍建設,充分運用“秦州司法”微信公眾號,村(居)法律顧問微信群讓廣大農民工能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法律知識。
二是狠抓法治宣傳隊伍建設,組建普法講師團,成立法治宣傳小分隊,深入村(社)組織農民工培訓。
三是開展“法律進鄉(xiāng)村”“普法大講堂”“法治微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法律援助法》《甘肅省法律援助條例》《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
四是組織開展“法援惠民生,助力農民工”行動,通過法律咨詢、以案釋法等多種形式,深入企業(yè)、項目工地、勞務市場等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場所,大力宣傳法律援助法和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相關勞動用工法律法規(guī),切實提高企業(yè)依法支付農民工工資的自覺性,增強農民工依法理性維權的意識。
打通法律援助“快車道”
服務“零等待”
暢通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免于經濟困難審查,實行優(yōu)先受理、優(yōu)先審查、優(yōu)先指派的“三優(yōu)服務”,做到當天申請、當天審查、當天指派承辦人。充分發(fā)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值班律師職能作用,接待來電來訪群眾,農民工遇到欠薪、工傷、勞動合同糾紛等法律問題時,一個電話就可以獲得專業(yè)的法律指導,解決法律困擾。
強化部門協(xié)作“互助圈”
聯(lián)動“零延遲”
加強與勞動保障監(jiān)察機構、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等部門的溝通與銜接,將法律援助、法律咨詢電話列入農民工欠薪維權電話導圖,為農民工維權提供“菜單式”服務,方便農民工便捷高效獲得法律援助服務。實行“援、律、訪、調”聯(lián)動機制,強化與信訪、人社、住建、工會等部門聯(lián)動,對于農民工討薪案件,參與重大案件碰頭會提供法律建議,主動組織職能部門、開發(fā)商、總包及分包單位等召開調解會議,分析法律責任,及時有效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強與檢察機關的工作銜接,充分發(fā)揮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職能作用,通過檢察機關強化對民事案件的證據收集,更加有效地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提升法援服務“守護感”
辦案“零差評”
嚴把案件承辦人員關口,指派政治素質高、職業(yè)道德好、擅長辦理勞動爭議的優(yōu)秀律師辦理涉及農民工的重大疑難案件,確保案件辦理質量,增強農民工法律援助獲得感。全面推行法律援助標準化便民服務,綜合運用庭審旁聽、回訪受援人、征求辦案機關意見、質量評查等措施,加強對農民工法律援助案件辦理的日常監(jiān)督和指導,對重大疑難案件實行集體討論、全程跟蹤、重點督辦。充分發(fā)揮案件質量評估的問題導向作用,定期組織質量評估專家律師對所有待發(fā)補貼案卷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差別化發(fā)放補貼、承辦人員調整的重要依據,對評分不合格的律師,不再指派法律援助案件,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建立公法服務“新渠道”
服務“零距離”
圍繞“覆蓋城鄉(xiāng),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群眾滿意”的工作需求,構建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確保農民工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公共法律服務。
一是加大“12348”熱線平臺、中國法網、甘肅法網及甘小法公眾號的宣傳力度,擴大知曉率,提高滿意度。二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建立區(qū)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鎮(zhèn)(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三級實體平臺,向農民工宣傳有關法律法規(guī),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幫助農民工依法維權,引導農民工依法申請法律援助,為農民工拓寬公共法律服務渠道。